台大生工所、東華創英所雙碩士。曾任《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文藝總監。曾於四年間連續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台中縣文獎、寶島文學獎、青年文藝創作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鳳邑文學獎、國語日報牧笛獎、南瀛文學獎、桃園縣文藝獎、吳濁流文藝獎、梁實秋文學獎、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等。著有小說《迷藏》、《寓言》、《吉普車少年的網交生活》,電影劇本《七月一號誕生》、《單車上路》等。
有六年級最會說故事的人之美譽。
新詩
現為閱讀地球文化事業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負責人,作品有詩集、畫冊《光之書》、《傾斜之書》、《擲地無聲書》、《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夢中書房》、《夢中情人》,散文或評論《M湖書簡》、《泥炭紀》、《亞熱帶習作》、《文明初啟》、《南方朝廷備忘錄》、《蔚藍紀》,遊記《南方以南沙中之沙》。作品曾獲兩次時報文學獎新詩推薦獎、優秀青年詩人獎、年度新詩創作獎等。
在大學期間,羅智成即與同窗好友楊澤、苦苓等人共組「鬼雨詩社」、「臺大現代詩社」,為校園現代詩寫作與朗誦寫下嶄新的一頁。他的《畫冊》大多是在校園時期的沈思下完成的。詩人楊牧這樣形容他:「羅智成秉賦一份傑出的抒情脈動,理解純粹之美,詩和美術的絕對權威,而且緊緊把握住創造神秘色彩的筆意。」
散文
從小在中藥堆裡長大,小學低年級受童話〈賣火柴的女孩〉感動,決心以賣草藥維生,向同學兜售仙楂餅八仙果的同時,編織幼年的可憐身世。喜歡摩觸草藥的凹凸稜角,特愛嗅聞烤黃耆的香味。無法抗拒剛出爐的紅豆麵包、乾淨文字、鬆軟枕頭和藍色牛仔褲。散文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新紀元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
二○○二年秋天,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藥罐子》,二○○三年冬天,完成碩士論文《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三月,去印度旅行三個月,立定志願暫時當一個不事生產的低等生物,過著大腦休眠、身體感官洞開(腹瀉、觀呼吸、嘔吐、暴食)的日子,蠕動於情感、遊戲、瑣碎間。感謝父母,讚美主,容許我任時間荒蕪。二○○四年,思索一些關於感情、疾病與身體的課題,讓身體與情感嘗試各種新的可能,接受身體再教育,情感再教育。
部落格【素人手記】:http://hercafe.yam.com/blog/shilun
文學批評
在美國唸書時,陳芳明開始有機會接觸海外的反對運動人士,也開始閱讀和台灣歷史、政治有關的書籍,當時,這些領域 在台灣還是屬於禁地,接觸到這些發生並不很久,並因為政治禁忌而在台灣無法傳播的知識,陳芳明深深被撼動了,出於對故鄉人、故鄉事的情感,從那時候起,他 的研究重心就從中國史轉為台灣文學、台灣歷史和台灣政治。也由於參與了海外的民主運動,他成為了台灣當局的黑名單,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返回台灣。
在 居住美國的十幾年裡,陳芳明實際參與政治活動,並且以政論文章、台灣歷史、文學研究,作為創作和關懷的主要課題,也正式告別了年輕時代沉迷於現代詩的自 己。從此,他的寫作之路更為寬廣。1988年,他出版了包括散文、文學評論、歷史訮論和政論四本新書,其中散文集「愛傷的蘆葦」讓讀者對於他的文學才華有 了更深的了解。在美期間,他和朋友一起創辦了美國台灣文學研究會,也擔任美國《台灣文化》的總編輯。1989年,在海外居住多年後,陳芳明第一次返台,接 下來幾年間,他曾經出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擔任過台北市文化局長。不過,在實際從事政治多年之後,陳芳明依舊決定以學術作為終身的事業。從1994年 起,他先後任教於靜宜大學、暨南大學,目前擔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從學院到政治,再從政治回到學界,陳芳明的人生和文學道路十 分漫長,正如同他喜歡引用的佛洛斯特的詩─樹林有兩條不同的道路,他只是選擇了那條沒有人走過的。由於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轉折,陳芳明的散文負載著時代和自 我的沈重傷痕,在美麗如詩的表象之下,具有無畏而雄辯的氣勢,格局開闊,引人深思。他的重要散文作品有《掌中地圖》、《夢的終點》、《時間長巷》、《風中 蘆葦》等。
波詩米亞
因為短暫的記者生活而顯得有些疲勞。原本立志成為詩人,說:怎麼算詩稿的單價好像比較高,但實際上的原因是懶惰,認為詩比較短,自己比較有耐心完成。爾後又因為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影響,轉性走上小說家的道路。
總喜歡在談論創作時引述「寫作的條件:那就是是否對社會或是對特定的某個人擁有必須傳達且有價值的訊息。」但老實說,鍾的創作少得可憐,與其說要做小說家,他老是賴在評論家的椅子上不走。(寫作條件云云引述自村上龍〈第一行字的瞬間〉)
偶而寫寫散文,〈秋末的聲音〉是自以為的得意之作,喜歡描寫聲音的鍾顏聿,總是豎起耳朵偷聽別人說話,他說:「紀蔚然曾經表示耳朵好的人可以做編劇,可是我卻覺得自己更像國安局的監聽人員,會因為不小心偷聽到情侶吵架而開始大笑。」
2007年6月與友人創辦波詩米亞工作室,並任總編輯一職,並發行《POEMHEMIA》期刊。相信節慶之必要,認為藝文需要有「狂歡節」,於是努力策劃許多藝文活動。「藝文狂歡節需要更多的策展人!」鍾顏聿這麼說,他老愛煽動大家對於藝文的情緒,他說如果有人想到有意思的藝文活動或者創作計畫,一定要找他聊天,他愛聊這些!
少得可憐的創作請詳見:部落格【失物招領處】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oldpetal
作品評論會
生於福建金門,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畢。二十歲以前寫詩,後寫小說跟散文。曾獲中央日報、聯合報、時報等短篇小說獎,教育部、梁實秋、台北文學等散文獎。著有《女孩們經常被告知》(九歌)、《龍的憂鬱》(九歌)、《期待一場月光婚禮》(九歌)、《如果我在那裡》(聯經)、《那邊》(華文網)、《金門》(爾雅)等,現擔任幼獅文藝主編。

1988年負笈北上,根扎在農地,枝枝葉葉卻不住地向著都市試探伸展;嗣後,成了一棵懷抱母土投奔異鄉的植物;1995年退役後留在台北工作,自覺到彷彿一顆種籽,孤身遠離母體之後,一旦落土,便有自信在那裡穩穩地把根扎下;2001年收拾行囊,一個人自助旅行英、法、西等國將近三個月,視野為之開闊,是時在倫敦雀兒喜藥草園發現披掛於枯木上的一簇西班牙鳳梨,甚至不必有根,吸收空中水汽便能夠存活,而有所頓悟,從此期許自己是一個地球人。
性好文學、藝術與植物,愛好觀察社會萬象,有興趣探索大自然奧祕,賦予並結合人文意義,也喜好旅遊,自歐返國後以此經驗書寫,完成《慢慢走》(2006,二魚),為「三稜鏡」三部曲之一,深獲文學界與讀者賞識,南方朔稱譽:「我不吝惜對這本書的推崇,是因為不能吝惜!」「三稜鏡」同心圓一般自外圍而核心,寫歐遊見聞與感思、台北心路與履歷,以及十七歲出門遠行前的家鄉童少時光;《關鍵字:台北》為第二部曲,遊走於228和平公園、建國花市、陽明山、永康街、德惠街、牯嶺街、外雙溪、淡水、平溪、夜店、健身房等所在,立下一座座文學地標,文章輯結出書前即廣為收入各種選集。
創作上鍾情散文,入選「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散文30家」,曾獲林榮三文學獎(2007)、國科會科普散文獎(2006)、時報文學獎(2005)、台北文學寫作年金(2002)、教育部文藝創作獎(2000)、梁實秋文學獎(1999、1996)、台灣省文學獎(1998)、磺溪文學獎(1998、1997)、台灣省教育廳文藝節徵文(1998)、王世勛文學獎(1997)、《台灣新聞報》年度作家(1996、1995)等十餘個獎項,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創作補助,著有《帶我去吧,月光》(2003,一方,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一隻男人》(2001,爾雅)、《草本記事》(2000,智慧事業體,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假面與素顏》(2000,九歌)、《桃花盛開》(1998,爾雅,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等散文集,論者稱:「王盛弘專注於散文創作,立基於傳統並向上攀探,嘗試抒情的各種可能,題材多變,用字簡練精準,風格清暢且懂克制,不求炫目,擅長以綿密筆觸引出深情厚意,尤其寫鄉土、記憶、愛慾情懷和草木微物,皆自然細緻,能觀顧時代氛圍又不為此所限。」
畢業於大榮國小、和美國中、彰化高中、輔仁大學大傳系廣電組,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就學中。長期於媒體服務,曾獲報紙副刊編輯金鼎獎。出沒於中時部落格「靠邊走」:http://blog.chinatimes.com/essay/。

一九七八年出生,台灣高雄人。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現就讀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著有《屏息的文明》(詩集,2003)、《海風野火花》(散文集,2004)、《你的聲音充滿時間》(詩集,2006)、《雲和》(散文集,2006),編有《臺灣成長小說選》(2004)。
定居台北已十年。歷居木柵、辛亥、東區、古亭,現在居住於日式房舍最密集之區域,同時與凋零中的優美和疊沓的市井共處,寫作讀書的窗外,咫尺處即是商家招牌、叫賣吆喝與縱橫之電線,但電線上常有白頭翁與燕子,聚簇昵語。正是俗塵與詩意的交界。
設有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chekho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